索引号: 11370602004262577W/2021-05686 主题分类: 宏观经济
发文机关: 烟台市芝罘区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1-08-26
发布日期: 2021-08-26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国民经济”“十四五”“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统一登记号:

烟台市芝罘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烟台市芝罘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日期:2021-08-26  访问次数:
字号: 分享到:

烟台市芝罘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烟台市芝罘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烟芝政发〔2021〕3号


各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烟台市芝罘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2035年发展远景目标,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是芝罘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区建设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纲要》精神,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切实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为顺利完成“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区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烟台市芝罘区人民政府

2021年8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烟台市芝罘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烟台市芝罘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擘画未来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成就回顾与发展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芝罘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区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烟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保三争二抢第一”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三重”工作、产业发展、城市更新、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重大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既定目标。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84.82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3倍,年均增长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年均增长0.7%,达到中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0亿元增加到71亿元,年均增长3.3%,税收占比达到8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87.12亿元,年均增长8%。各项经济指标始终走在全市前列,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信息技术及智能制造、医养健康、产业金融、商贸服务、文教旅游、海洋经济等产业持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优势产业提质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0.74:25.36:73.9调整为2020年的0.79:19.5:79.71。服务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以医药健康、文化创意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和以金融商务、人力资源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成势,瑞康医药入选全省百强企业榜单,烟台山基金小镇成为烟台打造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的重点载体,打造了国家级人力资源、国家级文化创意、国家级电子商务、康佳生命科学创新中心等一批以新业态为主的高端特色产业园区;传统产业优势在转型突围中实现新提升,振华商厦、大悦城业态升级,芝罘湾广场建设,带动全区商贸流通业向高端化、品质化迈进,振华集团入选中国零售30强,区域性商贸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工业经济加速转型提质,与中心城区发展不符的低效产能加速退出,信息技术及智能制造产业多点开花,三环锁业荣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冰轮集团入选山东省5G产业试点示范企业名单,中集来福士、宏远氧业2家企业荣获烟台市首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奖,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5%。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9家,省级以上科创平台达到51个,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五年累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2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4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38件,荣获“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县域”荣誉。启动实施了“芝罘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引进和培育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00余人,其中院士8名、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22名、长江学者7名,泰山系列人才39名,市“双百计划”人才(团队)21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效动力支撑。

城市品质整体跃升。聚力品质之城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全力以赴促更新, 精益求精提品质。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五年来,累计实施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229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6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5倍。城市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五年累计实施市区城建重点项目209项,完成投资196亿元,胜利南路、滨海西路、凤鸣路等一批城区重点道路相继建成通车。棚户区改造成效显著,累计开复工面积629万平方米,完成安置房建设319万平方米。持续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化市场化改革,累计投入10亿元对300余条主次干道、街巷和94个老旧小区进行修缮改造,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1.9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1.54%,城区市容面貌不断改善。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整治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近岸海域、河流断面水质均达到目标要求,绿色生态、宜游宜居的美丽新芝罘形象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取得突破,实施省级以上改革试点达到50个,一批改革经验在全省、全国得到推广。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引进全市首家预算绩效管理系统,在全市率先搭建财税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创新国有资产运营模式,组建烟台芝罘财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烟台市第4家成功获得2A+信用等级资质的国有平台公司。“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划转48项行政许可事项和10项关联事项,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持续对标压减,划转事项审批材料压减35%,审批时效提速40%以上。在全市率先推行企业执照办理全程电子化登记,建立起全流程的“零见面审批”模式。持续狠抓招商引资,累计引进“三类500强”项目35个,累计实际使用外资9.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557.8亿元,为全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民生福祉全面改善。全区累计完成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8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翻番目标。新增城镇就业17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先后投入17.7亿元完成烟台十四中、芝罘中学等27所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投入2300余万元完成烟台肺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3家医院改造建设,新增养老床位1200余张,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3.2亿元,惠及群众4.3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6连涨,居民基本医疗平均筹资水平由2015年的人均550元提高到2020年的820元,失业保险金由2015年的每人每月9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719元,城市低保补助标准由2015年的540元提高到2020年的787元。用心解决群众关心事、身边事,建成社区食堂17处,解决了4.6万户居民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加强居民区、改制公司规范化管理,创新建立“e呼应”服务平台,全区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平安芝罘建设再上新台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实效,累计投入2亿元扩大“天网工程”覆盖面,全区刑事、治安警情比“十二五”末分别下降70.2%和 71.5%,群众安全指数大幅提升。坚持初信初访、积案化解双向发力,有效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圆满完成重要时期安保维稳任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伤亡人数控制在预控目标内。重大风险防控有力有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果。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妇女儿童、退役军人、残疾人、档案史志、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劲强劲,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一系列新特征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是全区抢抓机遇、厚积薄发、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和省、市多重战略叠加实施,“一带一路”、中日韩经济合作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全面铺开,各种利好因素和政策红利集中落地见效。市委、市政府对中心城区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面实施幸福新城、芝罘仙境、海上世界等重大片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市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从沿海发展时代跨入海河联动发展时代”“突破芝罘”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市级城建重点项目安排上重点向中心城区倾斜,给予全方位要素保障支持,为全区跨越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长期以来,经过历届区委、区政府的不懈努力,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经济总量日益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服务经济基础坚实、优势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快速成势,产业配套体系相对完善,全区已经进入由壮大总量规模向提升质量效益转变的新时期,完全具备了谋求突破、再攀新高的基础条件。同时,我区发展正处于补齐短板的攻坚时期,城市更新步伐较慢,城市功能形象亟需优化提升;主导产业不够鲜明,传统产业优势不明显,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龙头储备项目比较少,长远发展后劲乏力;民生事业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群众满意度一直不高,等等。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开创“十四五”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 到二〇三五年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区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芝罘区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区新局面。展望二〇三五年,全区将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现代产业高效汇聚,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形成“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成果、高端研发机构数量省市领先,建成高水平创新城区;城市更新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城市形象面貌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城市管理更加长效精细,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提升,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率先基本建成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更高水平的平安和谐芝罘;率先建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大幅优化,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展示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章指导方针与主要目标


第一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市级“1+233”工作体系和构建“1233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实施城市改造更新,加快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快优先保障民生福祉,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全面开创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区建设新局面。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遵循原则


        ——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增进民生保障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新时代特色和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向,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开展创新发展试点,推动内外贸融合互促,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运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指导工作,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聚智创新、聚力兴企、聚心惠民、聚焦强区,经过五年不懈奋斗,到二〇二五年,经济总量突破13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走在省、市前列。发展质效更优,“四新”经济占比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主引擎;发展活力更足,重点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开放型经济更加活跃,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更强动力;城市品质更高,城区形象面貌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城市精细管理更加长效,打造整洁靓丽的魅力城市;生态环境更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治理效能更强,平安芝罘、法治芝罘、诚信芝罘建设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更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加快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全面构建竞争力强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商贸服务、金融产业、海洋经济等传统优势产业向更高水平转调升级,扶持相关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提升规模质量,确保产业优势始终走在省市前面。瞄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大高端优质项目的招引力度,抢占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制高点。重点发挥特色楼宇和产业园区的承载功能,大力招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龙头,以及适合在中心城区发展的“高、精、尖”都市工业项目,延伸拉长、做粗做强产业上下游链条,着力打造出一批动力强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推动全区产业发展总量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加快建设幸福宜居魅力区。全面实施“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高标准抓好老旧小区修缮改造,稳妥有序加快推进老旧区片更新改造,全面提速城郊居民区改造步伐,统筹抓好道路、管网、绿地、停车场等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城市形象面貌更加现代靓丽,城市功能品质更加完善优化,城市管理更加长效精细。围绕民生保障改善,高品质建设一批学校、医院、养老、市场等服务设施,建立高效解决群众反映问题体制机制,不断拉长民生领域短板,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打造成为“让本地人喜爱、外地人向往”的魅力城市。

——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胜区。充分发挥全区自然风光优美、资源禀赋优良、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芝罘仙境、海上世界为龙头,串联“山、海、河、岛、湾”等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开埠、海防、妈祖、葡萄酒酿造”等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延续保存城市记忆。突出抓好旅游功能完善和品牌特色培育,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整合从东炮台到芝罘岛滨海黄金旅游岸线资源,统筹抓好崆峒岛、大南山、夹河、勤河等保护性开发,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文旅产业项目,提升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层次和水平,努力打造全省、全国富有影响力的城市旅游最佳目的地。

——加快建设改革创新先行区。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围绕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出更多改革新举措,打造富有成效的芝罘改革经验,持续增强改革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统筹推进园区、企业、“放管服”、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释放改革更大红利。聚焦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既激发市场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又实现有效的政府监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梯次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企业集群,集成打造一批高端研发平台,持续强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精准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实力和水平。

——加快建设社会治理示范区。充分发挥“全国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辐射效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建强夯实基层党组织,促进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动社区、居民区、改制公司、“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细化完善基层网格架构,建立健全网格事项收集、交办、处置机制,持续狠抓社区网格员、楼片长队伍建设,切实提升网格化治理实效。发挥“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作用,提升智能化治理水平,打造“上下贯通、左右协调、数据共享”的治理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的治理局面。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单位)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2.5

5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5

预期性

3.“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

33

40

[7]

预期性

创新驱动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41.5

45

[3.5]

预期性

5.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0

预期性

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个)

5.81

10

[4.19]

预期性

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8

8左右

[3.2左右]

预期性

民生福祉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3.4

>5

预期性

9.城镇登记失业率(%)

3.47

<5

预期性

10.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62

4

[0.38]

预期性

11.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6.5

[1.5]

预期性

12.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57

3

[2.43]

预期性

13.人均预期寿命(岁)

81左右

82左右

[ 1左右]

预期性

14.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人数(万人)

3.5

3.8

1.66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市分解任务

约束性

16.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率(%)

85.5

约束性

17.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

约束性

18.森林覆盖率(%)

28.9

29

约束性


第三章全面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教强区、人才兴区战略,加快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一节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眼夯实创新基础,大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科创平台”的思路,加快建设明石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省级科创平台,鼓励冰轮集团、鲁银药业等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好区内海军航空大学、鲁东大学等高校科研优势,依托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吸引更多高端团队和企业入驻,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实现产业化应用。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招引“国字号”实验室、设计院、科研中心落户芝罘,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引领创新、带动产业、辐射区域”,沿夹河东岸加快布局高端科创园区和创新型项目,规划建设创新要素高度聚集的“夹河科创带”。“十四五”期间,新组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10个以上,与5家以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合作双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推动高质量成果转化。积极推进成果转化模式创新,搭建集“展示、服务、共享、交易、合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技术成果交易场所,培育一批特色突出、运营模式领先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鼓励区内现有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十四五”期间,建设科技成果交易平台5个以上。定期开展高校、企业、人才参加的对接洽谈活动,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及科技中介组织的有效对接,重点支持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不断加大技术交易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优势、成果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十四五”期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100项以上,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50亿元以上。


第二节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科研攻关力度,提升企业创新发展、领先发展、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实施“全链条创新”工程,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向产业上下游链条延伸,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海工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推动关键性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培育一批研发实力雄厚、科技成果领先、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大力实施企业成长繁星培育计划,加强科技中小型企业培养,鼓励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申请加入高企培育库,扶持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实施“雏鹰计划”“瞪羚计划”“隐形冠军计划”,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推动创新活力型科技中小企业持续涌现。推动传统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嫁接创新资源,运用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培育国家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0家以上。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完善研发投入激励支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到“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5%。发挥企业配置资源的特殊作用,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加强企业与“中科系”“国际系”“高校系”合作,协同高校、科研院所搭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科创平台,组建创新创造联合体。支持企业到创新资源富集的国内外地区打造“科创飞地”,利用外地科创资源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十四五”期间,鼓励支持中集来福士、东方电子、冰轮股份、美尔森石墨、喜旺食品等企业打造国内科创飞地5个以上,打造海外离岸创新飞地5个以上。

 

专栏1:科技创新载体

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冰轮环境与清华大学在可控温领域的绿能生态系统研发领域合作,建设国家级环保制冷系统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业制冷空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只楚药业与华东理工大学在生物制药领域合作研发,创建国家级生化实验室和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支持五洲丰与南京农业大学在海洋生物有机肥领域合作,创建省级工程技术实验室和省级技术开发中心;支持石川密封与清华大学在氢能电池重要组件领域合作,创建省级工程技术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奥森制动与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进行研发合作,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省级工程技术实验室;支持华航干细胞与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在干细胞再生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创建国内一流水平的干细胞再生医学研究院。

科技创新园区:支持康佳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建设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鲁东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国家、省、市级众创空间;支持国贸大厦、渤海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烟台物联网产业园、烟台青年科技创业大道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蓝色创客空间、火把创客等国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入孵企业和团队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孵化服务,助推创新创业协同发展。

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西南交大烟台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鲁东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创新创业人才基地: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烟台1861文化创意产业园、烟台电子商务产业园、山东蓝色创客基地。


第三节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全人才、科技与产业一体化推进机制,营造引才、育才、留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多层次引育人才队伍。深度实施产才融合发展战略,坚持精准化引才育才,科学谋划人才、产业和科技发展布局,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和面向基础、前沿科技开发的研究型人才。聚焦关键核心领域人才需求,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和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泰山系列人才工程、齐鲁系列人才工程、烟台市“双百计划”等高端拔尖人才。优化升级“芝罘英才”政策,对特殊人才“一事一议”,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和优质人才。突出海外揽才,积极协助用人单位引进外专人才,畅通外专人才来芝罘工作绿色通道,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方式,创新探索“季节型”“假日型”“候鸟型”“契约型”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来芝罘工作创业。放大青年人才新政效应,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鼓励企业与“双一流”高校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与驻烟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将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留在芝罘。积极推进“芝罘匠师”培养工程,实施知识更新工程和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领军型技能人才“头雁效应”,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00名以上。

全方位优化人才环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管理、引进、培养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奖励,让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实施人才服务“暖巢”工程,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和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优质服务。探索设立人才发展基金,为种子期、初创期的人才项目“雪中送炭”,帮助解决人才发展以及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事业生活难题,为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金减免、购房打折等贴心服务,靠前办好人才“关键小事”,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区,营造“尊才爱才惜才”浓厚氛围。


第四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树立一切为创新主体服务的理念,以政府的优质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营造“崇尚创新、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

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行政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建设以创新需求为导向、运行机制灵活高效、接轨国际一流水平的政务服务环境。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支持企业与各类研发机构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完善、推进“揭榜制”科技创新体系,组织辖区内东方电子、中集来福士、冰轮股份、张裕、喜旺等骨干企业编制“揭榜制”项目10个以上。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联络员+辅导员+创新孵化导师”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抓好技术攻关摸底,发布科技攻关指南,积极组织引导企业申报、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计划、科研项目,“十四五”期间,申报市级以上重大项目30个以上,组织申报各类竞技行动等科技计划20项以上,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

创新政策配套措施。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研发费用后补助、加计扣除等相关政策,支持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讨设立科创专项基金,扶持区内科创企业发展。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理念,实行全面从严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统筹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扩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区域和覆盖面,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保驾护航。鼓励支持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申请科创板上市,大力加强符合条件的高企培训辅导,“十四五”期间,培训辅导企业不少于5家。加强科创金融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科信贷、成果贷规模,推广创新券应用,积极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十四五”期间,全区科信贷、成果贷分别达到2000万元、3000万元。


四章  构建富有竞争力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以产业体系系统优化、产业能级全面提升为主攻方向,持续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加快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构建起“以传统优势产业为根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优化升级优势产业集群


       以“突出特色、突破高端”为目标,坚持创新、转型、提质导向,推动现代金融、商贸服务、文化旅游、海洋经济等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聚链成群,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与核心竞争力,持续巩固提升主导产业的优势地位。

现代金融。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重点培育以基金公司为主,多业态共生、多类型集聚的现代金融生态圈。强化规划引领,高水平规划打造烟台芝罘湾金融中心,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创投等金融机构,以及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和配套服务机构,打造区域性金融产业高地,“十四五”期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20家以上。立足于建设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高标准推进烟台山基金小镇建设,瞄准股权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重点领域,吸引更多优质基金落户芝罘,加快基金业集聚发展,把烟台山基金小镇打造成为全省、全市的基金积聚洼地,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基金产业发展集群,到“十四五”末,集聚基金(管理)机构170家以上。瞄准国际坐标、着眼世界舞台,以国际化为发展导向,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型金融类型,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供给能力,到2025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强化政银企合作,推动企业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增发配股等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创新升级金融辅导制度落实,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小微企业服务力度,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20亿元以上,新增上市及挂牌企业2家以上。

商贸服务。顺应多样性、个性化消费趋势,坚持精品化、特色化、便利化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以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以品牌拓展市场空间。高标准布局商业聚集区,培育提升以芝罘湾-南大街商圈为引领的烟台城市级核心商圈,加快发展北部幸福新城、南部新城2个区域消费商圈。放大振华、万达、大悦城等骨干企业辐射效应,加快建设烟台大商城市乐园、吾悦广场、阳光100二期等一批大型商贸综合体,优化业态和品牌组合,积极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品牌,保护和发展“老字号”商业品牌,提升中心城区时尚、品质形象,打造胶东地区高端商品消费中心。加快特色街区建设,优化整合朝阳、所城等资源,推动朝阳、所城等街区申报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着力打造浓缩烟台历史、彰显城市文化、展示城市物产、独具烟台特质的高品质特色商业街区。充分挖掘夜间消费资源,规范化建设一批夜间经济示范点,繁荣“夜游、夜娱、夜宴、夜购”等夜间消费业态,将海港路中心商贸区、芝罘仙境、海上世界打造成全市夜间经济地标性品牌项目。面向大众培育更多更快捷的便民消费,在社区大力发展便利店、折扣店等业态,加快引入7-ELEVEN等品牌连锁便利店,构建15分钟便民消费圈。到2025年,全区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达到700家以上,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0亿元以上。

文化旅。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方位推动文化旅游与城建、海洋、商贸、健康等各领域融合渗透,培育集山、河、海、岛、城、游、购、娱于一身的大融合旅游产业链,加快构建烟台特色、芝罘优势的现代文旅产业发展体系。成立芝罘区文旅集团,创新推动文旅产业发展。重点依托东起东山宾馆、西到夹河入海口,全线贯通芝罘的55公里滨海黄金海岸旅游轴线,发展独具特色的“岸上、岛上、海上”深度游、观光游、度假游,高品质打造芝罘湾都市休闲核。强化旅游“核心吸引物”引领作用,整合海滨及海岛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海洋垂钓、潜水、冲浪、帆船赛等类型多样的海上旅游产品和活动,着力建设海上世界旅游新地标项目,积极开发芝罘湾海上旅游线路,做活“岸上观海”“海上看城”文章;加强崆峒岛保护性开发,发展戏水、赶海、海岛度假等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海岛游;依托朝阳街、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打造展现烟台开埠文化、胶东民俗文化的高品质文化旅游综合体;抢抓“以水兴城、携河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夹河东岸生态开发,打造市民近郊生态休闲旅游首选地。对区内A级景区、历史遗迹、文化创意、娱乐购物等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整合包装,打造半日游、一日游、二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强化资源推介和旅游营销,积极开展文化节、音乐节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旅游消费人气和热度;持续深化“一体推介、联合营销”模式,充分发挥省、市级营销平台作用,全面推介我区旅游资源,提升芝罘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25年,全区旅游总收入突破470亿元。

海洋经济。加快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开放多元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不断积聚壮大海洋经济新动能。突出中集来福士芝罘岛基地主体地位,整合优质资产,开展战略重组,做大海工装备总部经济。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研发和核心设备国产化为突破口,瞄准海工装备制造重点技术瓶颈,着力提升海工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水平,全面推进中集来福士“梦想号”海底钻探船项目,打造深海钻探“大国重器”;以创新市场应用场景和链条延展为抓手,支持骨干企业不断拓展深远海发展空间,积极推进中集来福士“百箱计划”深远海智能网箱海洋牧场项目,实施“海洋综合平台+渔业”“海洋综合平台+旅游”计划,实现海工装备与渔业、旅游业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在机械配件、工业设计、技术咨询服务等领域树立“专精新特”品牌,实现对国内外高端海工人才、关键技术、管理和资本等要素的全面聚集,培育海工装备制造全产业链集群,打响世界海工装备“芝罘制造”品牌。采用先进加工技术进行全值化、高值化深度开发,推进水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培植壮大海和食品等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海和海洋产业研发科技园等项目建设,拓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积极开发海洋功能食品、水产休闲食品等产品,提升水产品加工附加值,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突破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和海洋服务业,实施蓝色种业工程,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底播增殖,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优良品种培育力度,加强省级刺参原种场建设,抓好海参、牡蛎、扇贝等渔业主导品种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海上粮仓”。扩大互联网在水产品销售中的应用,壮大海中宝、九田、海参大厦等水产市场规模,打造全国知名的水产品交易基地。到2025年,全区海洋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800亿元。


专栏2: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及载体

现代金融:烟台金融中心、烟台山基金小镇。

商贸服务:芝罘湾广场项目、烟台市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改造、烟台市朝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改造、烟台大商城市乐园、经纶街区片、阳光100二期、三站新区商业综合体项目、爱琴海购物公园、大悦城时尚悦街。

文化旅游:芝罘仙境项目、烟台市全民健身中心、幸福新城市民文化广场、烟台街商贸中心、塔山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西炮台“福地洞天”酒旅文化综合项目、大成门婚纱摄影基地、潮派·红人广场。

海洋经济:烟台港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海和海洋产业研发科技园、崆峒岛都市型渔旅融合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利用褐藻资源进行新型水产免疫佐剂的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壮大信息技术及智能制造、医养健康、新材料等产业,推动与互联网、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等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都市工业新动能。

信息技术及智能制造。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模式和新技术,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打造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核心、各领域领军企业联合推进、细分领域“专精特”企业深度参与的信息技术及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制造业升级需求为导向,依托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鲁东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资源,探索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突破发展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智慧工厂、智慧车间,提升制造业企业操作自动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以“企业上云”和“机器换人”等工作为抓手,扶持东方电子、冰轮等企业自主创新,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推动生产智慧化和产品智能化;以天泽软控、未来自动等骨干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搭建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布局工业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打造烟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依托联东U谷•芝罘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载体,有序引导老城区成长性好的先进制造企业退城进园,向城郊布局、集聚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招引,将应用场景需求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增强智慧城市产品供给能力;推进数据赋能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和融合应用,做大做强贝易资芝罘数字经济产业园,高标准引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总部经济和平台经济企业,积极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系统。到2025年,全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7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

医养健康。以高端高值医疗器械制造、医药产品研发、医药智能配送为重点方向,加快培育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托医疗资源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建成一批高品质医养结合综合体,打造全产业链医养健康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烟台医药健康综合产业园建设,支持宏远氧业、冰科医疗科技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形成制氧用氧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服务;充分发挥康佳芝罘生命科学创新中心等企业平台产业集聚作用,围绕医疗器械相关研发服务、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生物医药等领域,加速引进培育一批医药和医疗器械研发企业,促进研究优势迅速转变为产业优势,积极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端特色医疗设备策源地;支持鲁银药业、福安药业、中亚药业立足生物萃取和原料药技术,丰富成品药制剂,研发抗体药物和靶向药物,做优做强生物医药产业链;鼓励瑞康医药等企业开展跨区域并购,建设全国渠道平台,实现多仓协同、全国直销,打造全国药品、医疗器械销售龙头企业。推动医养深度融合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建设高端医养结合综合体,加快推进爱康和园医养综合体、山东凤翔医养健康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中医药养生、“旅游+康养”等新模式,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养老、康复、养生服务延伸,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不断健全完善医养服务保障体系。推动与物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培育一批养老知名品牌,全面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到2025年,全区医养健康产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

新材料。坚持需求牵引和战略导向,推进材料先行、产用结合、突破核心技术、实施创新工程,抢占新材料领域未来竞争制高点。依托美尔森石墨、金润核电等骨干企业,聚焦石墨、防火材料等领域,打通“聚链成群”的关键环节,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和补链型创新成果落地芝罘。加快推进奥森碳系列新材料产业园、联东U谷•芝罘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组织联合域内外企业、研究机构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碳纤维配套产品,积极培育配套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碳纤维新材料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借助石川密封、凯实工业、银河新材料等骨干企业发展基础,聚焦研发、生产、储存、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布局企业,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和体系,积极招引石墨烯、碳纳米、氢能源等新兴材料集聚发展。


专栏3:战略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及创新载体

信息技术及智能制造:西南交大烟台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东和创新谷、宏远医疗科技产业园、联东U谷•芝罘智能制造产业园、中国铁塔烟台市分公司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实国际智云城、南天数慧云基地、三盛·国际中心、东方科技产业园、烟台瑞东信卓智能科技产业园。

医养健康:山东凤翔医养健康产业园、烟台康佳大健康产业园、爱康和园颐养综合体项目、宏远医疗科技产业园、烟台康佳生命科学创新中心项目、南部新城医院、颐合祥瑞康养中心、烟台市区域互联网医院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润东高端养老中心、海港医院改扩建、幸福懿扬•幸福里颐养项目。

新材料:奥森碳系列新材料、烟台石川密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建设及厚涂层金属涂胶板技改扩产项目。


第三节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人力资源、跨境电商、会展服务等新兴产业,加快建立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现代物流。重点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需求,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培育现代供应链物流,推进物流业创新集聚发展。结合幸福新城开发实际,按照“减量提质、提升功能”的原则,对城区西部五金机电、木材、煤炭等“低、小、散”物流市场,加快“关、停、并、转”,积极引导现有物流企业向只楚园区、毅德国际商贸城集聚发展,逐步实现专业物流市场的资源整合。支持瑞康医药、朗越物流等骨干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来我区设立分公司、区域配送中心,鼓励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实施主辅业分离,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深入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发挥海关、商检等涉海、涉港行政机构集聚优势,依托烟台港生产调度指挥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船代、货代、轮船公司等各类物流企业,丰富物流业态、形成港口物流产业群。支持连锁企业加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物流节点,优化运输配送线路,完善连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社区物流,实现商品批发、物流配送、零售一体化运作,打通“最后100米”配送瓶颈。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区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

人力资源。发挥国家级烟台人力资源产业园品牌优势,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把芝罘区建设成辐射胶东半岛、服务山东、面向全国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聚集区。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质量效益为目标,探索园区管理市场化运营机制,引入园区运营经验丰富、全国领先的企业集团运营管理,提供市场化服务,推动园区管理逐步走上市场化、专业化轨道,重点培育人力资源招聘服务、人事关系业务代理、公共活动服务、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职业规划咨询、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开发应用服务六大产业链条,加快培育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市场群体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辐射带动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加强与省标准化研究院合作,认真做好标准梳理、硬件打造、流程优化,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验收。加大对“灵活用工”“产品交易”“云管理”等线上平台的招商力度,扶持园区现有企业“自雇宝”“薪工宝”等线上平台发展,大力招引“互联网”人力资源平台企业在产业园设立研发中心、交易中心、区域总部。探索推行“一园多区”运营机制,以芝罘区产业园为核心区,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将周边产业园纳入国家级园区管理范围,加挂烟台国家级产业园分园牌子,形成整体合力、规模效应,在山东乃至全国凸显烟台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品牌影响力。“十四五”期间,园区年产值力争实现翻一番,达到40亿元,税收过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服务用人单位1万家以上,全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突破350家,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跨境电商。抢抓烟台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机遇,积极推动“互联网+外贸”新模式,依托国家级烟台电子商务产业园载体,大力招引龙头跨境电商企业入驻,完善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做大做强跨境电商产业。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二期园区内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场所和市级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优势,加强与阿里巴巴国际站等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合作,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实际,定制化研究相关扶持政策,吸引跨境电商企业入驻,整合海内外客户资源,促进跨境电商与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引导传统外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国际业务,在境外设立电子商务配送和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仓,支持相关运营企业探索扩大服务范围,丰富海外仓功能。鼓励海外代购到我区电商产业园以跨境电商模式集聚发展,打造立足东北亚市场,辐射内陆、面向全球的跨境电商展示交易中心。借助烟台三站批发交易市场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的政策机遇,集中优质资源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各模式业务。加快完善电子商务服务配套体系,依托现有商贸楼宇、电子商务园区等载体为基础,加快推动内容制造、直播场景等“一站式”直播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跨境电商高素质人才队伍,持续优化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水平,营造良好的跨境电商发展环境。到2025年,全区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

会展服务。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聚焦服务于产业发展、贸易促进和城市营销,培育壮大会展经济,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滨海强区建设,努力把芝罘区打造成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会展之城。加快会展场馆建设,提升大型会展承办能力,推动会展商务和会展旅游融合发展,构建集展览、会议、食宿、购物、商务、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型会展商务区。加强对烟台金诺会展、烟台汽车商会、烟台天方国际会展等企业的扶持引导,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会展机构,提升策展办会能力。多渠道搭建会展平台,引导支持会展机构举办品牌展会,积极申办、争办国际国内大型专业展览(节会)活动,培育打造区域性会展品牌。借助老字号企业博物馆、体验中心等设施,促进会展、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到2025年,年展会数量突破15个,展览总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


专栏4: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及载体

现代物流:烟台蓝白食品产业物流园、海和海洋产业研发科技园、毅德国际商贸城、烟台安卡米服装科技产业园。

人力资源: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跨境电商:烟台电子商务产业园、三站新区商业综合体项目。

会展服务:烟台应急产业园。


第四节加快发展总部楼宇经济


坚持把总部经济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把楼宇作为培育总部经济的主要载体,不断创新机制、配套政策、完善服务,激发楼宇经济新活力。

提升楼宇发展品质。高标准做好楼宇规划定位,以“转型、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总部楼宇搭建产业链条,有针对性地引导关联行业总部企业向同一楼宇聚集,吸引相关配套企业集中布局,实现“打造一幢总部楼宇、带动一批关联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推动向“楼宇+总部园区”综合体形态发展,打造出一批特色化、专业化总部楼宇。

提升楼宇产出效益。制定出台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本土总部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将其研发设计、品牌推广、财务结算等环节向楼宇布局、向高端升级,形成特色聚集效应。下大力气抓好闲置楼宇启动利用,通过政策激励、资金补贴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区域性总部、研发总部、营销总部等入驻楼宇,全面提升总部楼宇层级、提高单位面积税收产值。力争到2025年,楼宇经济税收突破25亿元,税收过亿元楼宇达到10幢。

提升精准服务能力。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凝聚各方合力,整合职能部门、街道园区、楼宇协会、物管主体等各方力量,加快构建适应发展新趋势的楼宇经济管理“朋友圈”。线下,加强日常联系走访,积极拓宽“楼宇+”领域,推进“党建、政务”等服务要素进楼宇,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线上,借助芝罘区基层治理网格化信息系统共享信息,全面做好楼宇信息、招商资源的动态对接,促进总部楼宇经济快速发展、产生更大溢出效应。


第五章全面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方位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引入高端优质产业项目,补齐城市建设短板,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条件,全面提升中心城区整体面貌和功能品质。

第一节构建中心城市发展新格局

深入贯彻市级“1+233”工作体系和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全面落实“突破芝罘”战略部署,坚持以重大片区开发为支撑,分年度编制全区土地成片开发方案,聚力攻坚城市建设和项目建设,构建“北部快速成势、南部拓展提升、西部加快崛起、东中部重塑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推动城市功能和品质跃升。

北部快速成势,抢抓市委、市政府北部滨海一线管理运营体制调整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幸福新城、海上世界、芝罘仙境3个重中之重片区建设,围绕征迁、规划、招商、配套等工作全面提速加力,连点连线开发、规模成片运作,以最快速度向前推进,力争快出形象、快速成势,全面塑造北部滨海黄金岸线魅力形象。幸福新城,继续按照“三年成势、五年成城”的开发节奏,高标准抓好后续建设、招商等工作,科学布局高端优质产业,将新城打造成“中央活力区、城市新都心”。海上世界,梯次做好区片征迁工作,重点引入高端商贸、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业态,实现环芝罘湾区域华丽蝶变,打造面向世界的“烟台之窗、城市之眼”。芝罘仙境,重点加快崆峒岛、烟台山、芝罘湾、朝阳街、所城里“五位一体”项目开发建设,通过创意再造、体系重塑及整合提升,构建“核心景区+集散地+目的地”的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山东文旅新高地、烟台文旅新支点。

南部拓展提升,抓住高铁新区建设的机遇,按照烟台南部新门户的定位,将世回尧、卧龙、黄务作为整体通盘考虑,超前谋划区域产业空间规划,加快蓝白、海和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提档升级机场路沿线汽车销售产业。按照“治水、塑景、兴城”三位一体的思路,加快启动勤河综合开发,统筹抓好河流综合治理、岸线景观塑造、高端产业植入、功能配套完善等工作,打造全市沿河开发建设样板,带动建设现代化南部新城。

西部加快崛起,重点加快夹河东岸开发建设,充分发挥“与幸福新城南北相邻、与开发区福山区隔河相望”的区位优势,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城区西部布局,在夹河沿线崛起新的经济增长极。抢抓水源地保护调整等重大机遇,提速新一轮腾笼换鸟步伐,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高新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山水相依、产城融合”的智慧生态新城。

东中部重塑优化,主要对中心老城区内建设年代久远、开发长期停滞的一些区片实施更新改造,对基础条件稍好的老旧小区进行基础修缮改造,注重与有实力的城市运营商合作,全方位加快老城区有机更新和产业迭代升级,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区片破解力度,积极融入新兴发展业态,使老城区焕发出新活力。


专栏5:重点建设项目(工程)

城区北部:芝罘仙境项目、芝罘湾广场项目、崆峒胜境文旅项目、烟台港生产调度指挥中心项目、幸福新城市民文化广场、幸福新城全民健身中心。

城区南部:潍烟高铁项目、华润健康城项目、海和海洋产业研发科技园、蓝白食品加工物流园项目、南部新城医院项目、润东高端养老中心项目、幸福懿杨·幸福里颐养项目、田园康养旅居综合体项目、鸿运汽车交易广场综合楼项目、黄务消防站项目。

城区西部:奥森碳系列新材料项目、联东U谷—芝罘智能制造产业园、烟台石川密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建设及厚涂层金属涂胶板技改扩产项目、大悦城商贸综合体项目。

城区东中部:三站新区商业综合体项目、烟台大商城市乐园、经纶街区片、烟台市全民健身中心。


第二节造中心城市新形象


以城市更新为主抓手,加快推进老旧小区修缮、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活力十足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

高标准抓好老旧小区修缮改造。利用4年时间,对筛选确定的96个2005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分期分批进行基础修缮改造。统筹推进“基础类、提升类、完善类”三项工程,有序修缮改造社区道路、管网、楼体等基础设施,科学布局绿地公园、文化活动场所、社区便民食堂等,真正让老旧小区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用好用活上级改造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引进高水平物业公司抓好后期管理,全面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便利水平。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改造最高标准,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保把工作干到群众心坎上,赢得群众满意认可。


专栏6:重点修缮改造老旧小区

塔山社区东区、塔山社区西区、四眼桥社区东区、四眼桥社区西区、金沟寨小区、环翠小区、德新小区、翡翠路小区、芝罘屯小区、永恒小区、铁路小区、福成家园小区、东福泰小区、新胜路小区、福源路小区、万华生活区、万华第一生活区、西福泰小区、幸国里小区、水产家属院、珠玑小区、凤凰台小区(西区)、凤凰台小区(东区)、中台社区、幸国里社区、新世界社区、福学街社区、民生小区、机场路粮校老小区、坤宇佳苑、蓁山花园、三里桥小区、芝罘岛小区、公路局小区、木钟厂小区、北极星花园小区、通伸北街小区、芝水小区、楚凤一街东大院、楚凤一街西大院、珠玑春晟小区、西花园小区、南通社区、幸福三村、宏达小区、邮电小区、祥和小区、幸海里、裕顺家园、航院小区、市府小区、万光希望家园、富顺苑西区、富顺苑东区、友谊社区、向阳社区、华贸社区、奇中社区、奇南社区、阳光富景小区、楚凤花园二期、楚凤花园三期、花园里小区、红果里小区、松园里小区、桃园里小区、煤气公司小区、新大陆花园、新桥西路肉联厂家属楼、西塂小区、钢厂小区、西盛街片区、望海小区、汇源小区、华信家园、坤宇家园、万光幸福家园、永和小区、幸芝里小区、幸海里小区、幸民里小区,锦绣新城小区(1期)、福安小区、初家卧龙小区、鑫龙家苑、金色家园、联谊小区、上尧花园、佳隆花园、上林苑小区、胜利路社区、南开社区。


稳妥有序推进老旧片区更新改造。重点围绕幸福新城及夹河沿线58.3平方公里范围和老城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凸显芝罘特色和元素,注重挖掘人文特色和内涵,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制定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储备库,分期分批对上世纪70、80年代建成的大海阳路两侧、捷敏街、白石等老旧片区实施改造。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发行专项债、金融机构信贷、国有平台参与、设立城市更新基金、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城市更新资金。坚持和谐征收、阳光征收,依法依规推进房屋征收和片区开发,科学导入产业项目、民生项目,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品质。


专栏7:重点更新改造老旧片区

大海阳路两侧片区、捷敏街区片、黄金大酒店以西区片、白石片区、楚凤片区改造项目、珠玑片区改造项目、南洪街片区、经伦街片区、新闻中心片区改造项目、慎礼B地块片区、辛庄片区、华茂街两侧片区、西山路片区、环海路西区片、一职片区、支农里片区、毓璜顶片区、三站新区区片改造B地块项目、芝罘仙境(海关街以西区片)、只楚路78号瓷厂小区改造项目、人防水泥厂宿舍楼改造项目、老化肥厂宿舍楼改造项目、白石-铁姆肯城市更新项目(A、B、C、D、F、铁姆肯地块)、岩丰大厦地块开发改造项目、北马路以南片区、幸福新城二期、建昌街区片、西盛街片区、前进路区片改造项目、幸福新城拓展区、木林庄危房更新改造项目、上夼西路北部区片、幸福新城推进区(西片区)、幸福新城推进区(东片区)。


加快推进城郊居民区改造。聚焦剩余40个城郊居民区项目提速加力,统筹抓好房屋征收、土地出让、安置房建设等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城郊居民区改造,不断改善城郊居民生活环境。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积极招引大商强企参与改造,同步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提升质量和品质。超前考虑群众各方面需求,谋划布局学校、医院、养老、市场等民生项目,保障安置群众顺心上楼、舒心生活。强化城郊居民区改造对产业拉动作用,高效利用城郊居民区改造腾出土地资源,高标准引进落户一批产业龙头项目和行业领军企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推动产城融合,实现更高水平城市化。


专栏8:城郊居民区改造项目

西口居民区改造项目、珠玑居民区改造项目、东南哨居民区改造项目、北上坊居民区改造项目、南上坊居民区改造项目、沙埠居民区改造项目、西牟居民区改造项目、孙家居民区改造项目、芝水居民区改造项目、宫家岛居民区改造项目、官庄居民区改造项目、南里居民区改造项目、姜家西林居民区改造项目、南车门居民区改造项目、上车门居民区改造项目、黄务二期居民区改造项目、夏家居民区改造项目、华新居民区改造项目、联华居民区改造项目、上尧居民区改造项目、大东居民区改造项目、鲁峰北居民区改造项目、刘家居民区改造项目、郑家居民区改造项目、张家居民区改造项目、北里居民区改造项目、东里居民区改造项目、篆山居民区改造项目、西珠岩居民区改造项目、只楚东区居民区改造项目、北皂居民区改造项目、东玉西玉居民区改造项目、套口居民区改造项目、西里居民区改造项目、东珠岩居民区改造项目、北珠岩居民区改造项目、杜家二期居民区改造项目、东林居民区改造项目。


第三节提升配套和管理水平


持续提升城市基础承载功能。深化“市区一体、共建共享”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区域范围内的市区城建重点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市政路网建设,重点加快通利路、瑞学府西侧配套路等道路建设,完成万达西关南街等市政道路大修,全力打通电厂东路、卧龙北路东延等“断头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快速路建设,畅通“大循环”,打通“微循环”,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统筹抓好水电暖、水体治理等管网设施改造提升,实施雨污分流排水工程,积极推进新建、改建、扩建排水工程与市级管理排水管网并网一体,辖区露天河沟渠整治工作,实现规范长效治理。全面对接烟台轨道交通建设,配合做好站点配套工程建设。加强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建设公共停车场,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加强地下空间开发,结合重点区片开发建设和主次干道综合改造,积极推进地下管廊设施建设,统筹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持续提高公共服务配套能级,高标准抓好社区场所、集贸市场升级改造,高水平建设烟台全民健身中心等文体活动场所,高质量打造一批社区食堂,为市民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加快推动数字芝罘建设,全面推进5G网络部署,着力增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到2025年,实现5G网络全覆盖。


专栏9: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改造项目

道路建设:玺山花园北侧配套路、通利路、芝纬南一街、瑞学府西侧配套路、华润健康城配套路、冰轮路北延、五卒山北路(芝罘段)、凤凰大街(芝罘段)、楚绣东路南段工程、世茂揽樾小区配套路、天成制针南侧配套路、楚毓路提升改造、玺萌配套路东延、农校路、荆山路、胜利南路南延、西南河路南延、华泰路西延、珠玑路、珠玑东路、珠玑西路、珍珠路西延、通林路西延、卧龙中路、河滨路北延、华盛路中段、幸福外环路、开埠路、南山公园安置房项目配套路、卧龙北路东延、柏林春天小区北侧配套路、中瑞城配套路、东岳南路(冰轮路西)大修工程、东岳南路(冰轮路东)大修工程、万达西关南街大修工程、通洋路、炮山路东段、海特路、通姜路、通黄路、车山路、峰山路东延(龙湖段)、小东夼路、竹林路西延、绿城春熙海棠配套路、河南崖(西南河南延)、世茂揽樾小区配套路(一期)、只楚园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卧龙园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水体治理:两河(勤河、横河)生态治理工程项目、勤河等河道和露天污水明渠、庙后水库周边环境整治项目。

学校医院:玺萌小学、康和新城中学、通世小学、新石路小学还建、凤凰台二小、南上坊区域配套小学、南上坊区域配套中学、郑家区域配套小学、刘家小学(异地新建)、春山中学、芝罘中学幸福分校区、幸福新城配套小学、华新棚改地块配套小学、烟台六中改扩建、上尧中学、天虹技校改扩建一期项目、市中医院扩建项目、芝罘区委党校。

公园建设:蓁山山体休闲公园、西牟棚改城市公园。

集贸市场:只楚农贸市场、西牟农贸市场、孙家农贸市场、汇丰农贸市场、芝罘岛农贸市场。

体育场所:烟台市全民健身中心、幸福新城市民文化广场、幸福新城全民健身中心、中昆体育综合体。

长效化精细化抓好城市管理。坚持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不断完善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居住环境和市容秩序大幅提升。深入开展环卫园林新型市场化改革,创新构建“事企分开、管干分离、重心下移、市场运作”的环卫园林运行新模式,开展全域环境卫生整治提升行动,将城郊道路、背街小巷、社区绿化等领域逐步纳入市场化管理范围,实现区街管理业务一体化整合、全域化覆盖。加大对环卫机械化装备的投入,提升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环卫工人作业强度,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积极引导沿街商户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进一步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路严管街打造、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事项纳入“门前三包”责任制范畴,构建“多员参与、社会联动、共建共治”的管理新体制,“十四五”期间,打造10条精细化管理示范路、10条市容市貌严管街、30条城管执法规范路,推动主次干道深度保洁全覆盖。加快完成生活垃圾分类改革,构建区、街、居三级联动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系,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加快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提升数字化、信息化城市管理水平,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突出抓好违法建设、乱占耕地等治理工作,严密排查、从严管控、铁腕整治,坚决杜绝各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全面塑造靓丽整洁、文明有序城市环境。


第六章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协调互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贯通,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


第一节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协同、联动能力,全方位融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推动供需循环畅通,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

高质量融入国内大循环。坚决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结构性、机制性障碍,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降低各类交易成本。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在各行业领域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引导优质企业突破技术壁垒,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增强市场话语权。加快蓝白食品、安卡米服装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应急物流体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组织企业积极对接国内采购商,支持企业上线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在品牌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支持,策划开展更多有效的“出口转内销”活动,将适销对路的外贸产品推向国内市场,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一体化协同融合发展。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畅通市场、资源、技术、人才、产业、资本等高端要素循环,全面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持续巩固提升传统制造业企业优势,大力培育壮大出口型、外向型企业,鼓励支持东方电子、张裕集团、冰轮集团、烟建集团、宏远氧业、三环锁业等一批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原创能力和技术影响力,不断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大分工体系,走出国门开拓市场、转移产能。加快培育壮大国际贸易总部经济,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芝罘,提升芝罘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互联互通大通道建设,整合临港临铁临空等各类资源,与日韩主要口岸建立“多港联动”合作机制,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支持渤海轮渡大力发展国际邮轮航线,积极培育国际邮轮延伸链服务。

大力推进品牌建设。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依托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优势产品和特色资源,不断优化供给、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培育一批自主品牌、特色品牌和国际化品牌,推动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双提升”。实施“老字号振兴工程”,支持北极星、三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创新发展,推动“老字号”焕发“新活力”。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品牌创建,争创泰山品质质量认证、省长质量奖、国家质量奖,打造国内外知名企业、产品及区域品牌。加强品牌营销推介力度,创新组织一系列产业项目推介、区域经济论坛等特色品牌推广活动,争取国家乃至世界各类商业活动承办权,提升曝光率,加快塑造“品牌芝罘”新形象,推动企业品牌竞争力、区域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


第二节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活力


发挥消费基础性支撑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优化升级消费环境,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加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推进海港路中心商贸区等成熟商圈提档升级,引导大型商贸综合体向城郊拓展,大力发展消费聚集区。科学布局一批特色商业街、便民利民店,大力发展精细化社区服务业。繁荣发展夜间经济,加快培育发展主题街区和夜间经济示范点,建设一批特色街区,打造万达广场、朝阳所城等区片夜间消费集中区,擦亮“夜游芝罘”品牌。依托邮轮母港与游艇码头建设,积极开发芝罘湾海上旅游线路,打造“海上芝罘”旅游品牌。突破发展康养产业,加快建设山东凤翔健康科技产业园、爱康家园医养综合体等一批康养园区、康养社区项目。加快催生新的服务业态和消费热点,深挖张裕、三环、北极星等老字号品牌消费潜力,积极探索“老字号+潮玩”消费新业态,与潮流结合,颠覆传统思维进行产品形式创新、销售模式创新,挖掘年轻消费力。积极培育“首店经济”“直播经济”等消费新增长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鼓励商场超市适当延长营业时间,组织开展折扣、满减、团购、抽奖等系列促销活动,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积极落实强制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第三节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突进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投资体制机制,形成投资内生动力。进一步优化投向、提升投效,重点聚焦重大产业项目、新兴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项目、重大科创平台等领域,持续拓展投资空间,加快补短板锻长板。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落实“标准地”供给、“亩均效益”评价等举措,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投资领域流动。聚焦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好幸福新城、海上世界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建设,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高标准建设投资项目库,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健全推进和保障机制,形成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滚动发展格局。更好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用好用活各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政府债券,推广PPP模式、政府股权投资等方式。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市场化合作模式,吸引央企国企民企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承接好上级下放的项目审批权限,最大限度缩减政府核准范围,探索推行企业投资不再核准、备案的项目承诺制。


第七章聚力深化改革攻坚


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按照延续一批、深化一批、启动一批的思路,持续推出更多改革新举措。


第一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实现要素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推进土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按照“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思路,狠抓闲置土地、闲置厂房、闲置楼宇等“三闲”资源重启处置,集中破解资源要素趋紧、土地供需失衡等问题。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改革,创新产业用地使用方式,加快落实“标准地”供给、“亩均效益”评价等改革举措,对拟出让的工业项目国有建设用地,在完成相关区域评估的基础上,明确建筑容积率、亩均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单位增加值能耗等控制性指标,实行“标准地”出让。重点推动只楚园、卧龙园等重点区域率先启动实施工业项目“标准地”制度,探索向其它投资领域延伸推广,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

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推动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积极招引“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中心、交易中心、区域总部,进一步加大“灵活用工”力度,畅通劳动力社会性流动渠道,更好服务产业发展。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探索园区管理市场化运营机制,高标准建设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落实高层次人才在高校院所落户、在企业(平台)创新创业“双落户”制度,畅通人才在不同体制间的流动渠道。深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宽外地人口落户限制,加快外来人口区内市民化。依法纠正身份、性别等就业歧视现象,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上市后备资源培植力度,扩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规模,强化与沪深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的交流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A股上市挂牌企业2家以上。


第二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壁垒,营造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体系。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开展降低企业成本行动,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大政府采购民营企业、民间组织社会服务力度。积极落实金融帮扶政策,充分发挥中心城区金融集聚特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大力倡树“亲商、爱商、富商”意识,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采取恳谈会、分包联系、政企会商等方式,鼓励企业家同党委、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企业家的建设性意见和合理诉求,进一步推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聚焦企业需求,建立健全企业困难和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帮扶支持机制,通过定期走访、每月追踪、列出清单、做好台账、强化督办等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动向、诉求、困难,抓好政策落地执行,细化量化帮扶措施。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检查、执法监督,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


第三节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加强资源统筹,将更多财税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不断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统筹部门结转结余资金使用效率,分类消化和清理部门及所属单位的各类存量资金,建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强制回收制度。健全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好全区经营性资产整合划转,提高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盘活经营性资产。深化区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税举措,不断激发街道园区涵养税源的积极性。注重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化解基层“三保”、政府债务、养老金支付等各类重大风险。健全地方税体系,培育壮大地方税源,深化增值税、资源税改革,稳妥实施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改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管理规范化、经营运作市场化,加快建立新型投融资体制。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实施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和政府权责清单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放宽投资准入。引导推动社会资金脱虚向实,深度激活民间投资,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广泛采取基金方式支持产业发展,变“无偿投入”为“有偿使用”,变“直接补助”为“间接引导”,撬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投资建设。优化间接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渠道。积极推进区级投融资平台改革和建设,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第四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对标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和流程再造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政务极简、服务最优、群众满意的政务服务体系。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做好国家、省、市下放行政权力事项的承接落实工作,实施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管理,最大限度压缩审批事项。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加快融入山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实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构建顺畅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打造“掌上办事之城”。统筹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建设,兼顾涉及老年人的高频事项和服务。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明确监管内容,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打造“民生政务·百姓之家”芝罘样板。

深入实施流程再造。加快一体化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聚焦涉企审批、项目落地、为民服务等领域,实施全领域、全环节、全流程重塑再造,打造手续简、环节少、成本低、效率高的办事流程,对涉及多部门、多机构的项目审批实行“并联审批”“联审联办”,推行“一次办好”审批服务,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实现“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切实做到提速提效。积极推进涉企审批事项全部实行“容缺受理”,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

加快数字芝罘建设。以《数字山东发展规划》为方向,以数字基础设施为发展基石,以数据资源为核心要素,创新数字化治理和服务模式,全面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打造数字政府治理新模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培植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扩展数字技术社会服务覆盖范围和用户群体,扩大优质低成本服务供给,推动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改革思路,强化改革举措,加快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公益属性,提高治理效能,促进新时代公益事业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运行顺畅、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事业单位现代治理体系。健全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完善聘用制度。深化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第八章 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实施新一轮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推动开放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转变,加快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开放环境,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高质量抓好“双招双引”


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精准招商,用高质量“双招双引”赋能高质量发展。

聚力开展精准招商。围绕区内实施的重大区片开发建设,坚持不懈招大引强,紧盯“招大商、引大资、进强企”的目标,有针对性开展走访招商活动,确保尽快引进一批龙头产业项目。围绕幸福新城、海上世界、芝罘仙境等重大区片,精细化研究现有土地储备、产权及周边市场等情况,对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块进行包装策划,实施全球招商伙伴计划,聚焦三类500强企业,加强与全球先进技术、高端产品、国际资本、顶尖人才、多元市场对接,着力在产业链招商上下功夫,积极引进“链主”企业和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加强对老旧区片更新、闲置土地、空置楼宇、停滞项目等进行包装策划,强化对外宣传推介,积极主动“走出去、引进来”,举办高层次的推介活动,通过以商招商、机构招商、资本招商等多种手段,引进更多产业龙头、优质项目落户。“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8家、中国500强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100家,落地投资10亿元以上优质产业项目50个以上,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推动招商引资向产业组织转型、政策优惠向环境优化转型、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型。强化产业链招商,瞄准重点产业,建立产业链条化精准招商实施机制,分领域成立招商专班,实现精准化招商。加大平台招商力度,全力争取国际性、全国性产业论坛、高端峰会等高层次会展经济活动在芝罘区举办,以会展经济搭建本地化招商平台。实施“数智”营商招商,坚持数字营商与智慧招商“双核驱动”,建设集产业监测全景图、“芝企通”服务应用、产业链精准招商系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芝罘区深蓝灵犀数智营商中心”,实现产业运行数据一屏总览、行政审批手续一网通办、政策精准推送一键触达、精准精细招商一站优化。广泛开展委托招商,招标聘用一批级别层次高、信息渠道广、项目资源多的中介机构,最大限度地调动招商顾问与中介机构引项目、拉投资、聚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烟台市驻日本、韩国、香港3个境外经济合作中心的合作联动,探索设立境外招商中心,拓宽优质项目来源渠道。增强国有企业招商功能,依托区属国有公司加快布局境外经济合作中心,通过基金投资、股权并购等形式引进境外项目,探索组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专业招商公司,培养专业化、国际化、实干化的招商队伍。


第二节高水平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紧紧抓住开放不放松,主动融入全国开放大局,坚持深耕日韩、巩固欧美、拓展“一带一路”,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努力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拓展国际化发展新空间。以开放应对“逆全球化”,以市场换开放、以开放换空间。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经贸、科技创新、能源资源、现代金融、文化旅游、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瞄准中东欧、东北亚、东南亚等区域,重点支持中集来福士、烟台冰轮等本地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家在境外兴建的各类投资合作区建设,培育源自芝罘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创新与日韩地方政府及重点企业间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日韩山东周、泛黄海中日韩经济技术交流会、百家韩企烟台行,研究日韩资企业的战略布局、投资动向和贸易趋向,找准与我区产业发展的契合点,重点引进美容康复、文化创意等各类企业和机构,鼓励本地企业与韩国企业开展合资合作,实现技术、市场、人才、品牌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主动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提升国际经贸合作水平。

不断深化国内区域合作。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以产业接轨、要素共享、信息互通、客商互联为重点,探索形成经常性、多形式合作交流机制,力争在产业协作、人才交流、资源共享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借助“西洽会”“渝洽会”“喀交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引导本地企业用好中西部地区的政策、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引导本地企业“走出去”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深度融入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加快与其他区域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等方面融合协调发展。


第三节高品质优化对外贸易


加快对外贸易转型步伐,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出口贸易转型发展、进口贸易突破发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出口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鼓励先进技术与设备、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逐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比重,推动对外贸易从“数量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到202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到26%,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提高到75%。

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推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再上新台阶。做大做强三站市场国家级采购贸易试点,发挥好联网信息平台作用,精细做好规划布局,支持中小企业规范有序开展对外贸易,形成健全的市场采购产业链和生态圈。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做大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引导区内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数字贸易等新兴服务贸易能级。实施服务贸易企业培育计划,丰富拓展宽领域、特色化服务出口业务。到2025年,全区进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20家,外贸进出口额达到188亿元。

推进市场结构多元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巩固日韩等传统市场,深度拓展欧美市场,不断开发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强与港澳台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市场领域。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支持龙头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支持更多企业由主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向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发展。积极搭建经贸促进活动平台,促进外贸企业纵深开展业务,带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走出去”,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到2025年,力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总额达到4亿美元。


第九章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芝罘。


第一节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和倒逼作用,建立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全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区域协调、陆海统筹、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格局。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要求,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全面落实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以城市化区域为主体形态,以生态功能区为支撑,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引导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坚持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并重,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生产环节工艺绿色化、清洁化,实现工程性减排;深入开展环保大检查活动,依法强化污染源监测管控,实现管理减排。发展绿色建筑,组织实施节能环保型建筑示范项目,推进公用设施和居民住宅节能改造,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和产品。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消费,引导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厉行节约,选购低碳绿色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餐具和日用品使用。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行动。积极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


第二节 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碧水长流、空气常新、生态良好。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控技术和设施改造升级,实现大气重点监管企业达标排放。加强挥发性有机物、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防治,减少灰霾天气,持续改善大气质量。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预警,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及时采取强制性减排措施。强化扬尘污染治理,不断降低施工、道路扬尘等对空气质量影响。“十四五”期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上级下达任务指标,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坚决把治水作为重中之重,严格落实河长制、湾长制,严格执行流域水污染排放标准,消除黑臭水体,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坚持“一河一策”,加快实施勤河、区河、横河、幸福河等重点河道水体治理。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严格推进雨污分排,持续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提高土壤固废污染防治水平。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白色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督性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完善污染治理设施,遏制污染风险。发挥网络监督作用,保护好未利用土地的土壤环境,防范工业废弃物堆积、填埋等方式造成的污染。提升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严厉打击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保、自然资源、规划等部门协作,严格建设用地污染地块的准入管理,做好重点项目开发建设的服务保障工作。

全面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健全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强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勤联动,严厉查处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健全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行监管分级化管理,加强对各街道(园区)的环境监管考核工作,实现环保执法监管向纵深发展。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第三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统筹抓好山水林田系统治理,加强大南山等重要生态区域保护修复。严格落实《烟台市芝罘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推进芝罘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严格生态环境评价,严控海洋和山体开发强度,加强对裸露山体、受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加大大南山等区域内山体的养护、复原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建设环境优美的海洋生态系统,坚持陆海污染一体化治理,协同推进治海、治岸工程,建设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管理制度,推动生态红线区分类管理、岸线分区管理,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比重超过 20%,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3%。持续加强芝罘湾、套子湾等重点海湾整治,严格落实湾长制,常态长效抓好入海污染物排放管理,沿岸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氮、磷等主要入海污染物排放及养殖尾水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水水质优良率达到目标要求。提档升级传统海水养殖,加快崆峒岛周边海域养殖区征迁,对芝罘湾区域近海养殖重新规划、优化布局。加强水源地保护,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清理保护区内违法建筑、排污口和各类养殖户。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开展全域绿化行动。实施全域绿化提升攻坚行动,着力推进山体、通道、水系、岸线等重点区域绿化,实现生态修复和景观打造的有机统一。全面落实林长制,加强森林抚育工作,做好各项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确保现有森林资源充分保护,到2025年,全区森林抚育面积达到可抚育公益林面积的40%以上,推动森林资源永续发展。强化城区绿色覆盖,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实施“增绿添绿”工程,对37条主次干道开展“添绿”行动,统筹推进“三小绿地”、大型生态绿地、交通绿地和居民区绿地建设,构建点线、组团结合的立体景观体系,提升城区绿化品质。


第四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严格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耗标准、土地投入产出强度标准和环保标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面推动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挖潜存量建设用地,做好“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处置,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提高全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标准地”工作,促进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开展全区工业用地绩效评估工作,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工业用地绩效调查评估制度。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推进废弃物再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因地制宜设置可回收物投放点,合理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鼓励将可回收物直接出售给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提高垃圾分类回收专业化水平,强化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等终端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全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加强电子废弃物综合回收和循环利用,培育和规范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产业。


第十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保护文化根脉,壮大文旅产业,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硬支撑”。


第一节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适应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遵循新发展理念所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创新道德教育、道德实践和文明创建的形式,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建立健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体系,不断提升学习成效。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擦亮“善行芝罘·微公益”志愿服务品牌。

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完善网上网下共同推进文明创建的工作机制,大力传播弘扬正能量作品和主旋律声音。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力度,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全面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染力传播力引导力。


第二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着力构建普惠性、高质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健全覆盖区、街、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图书馆、社区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等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区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加快推进区档案馆建设。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区融媒体中心,加大“看芝罘”客户端推广力度,推动各类媒体融合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加快标准化工程和示范点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订单式”“菜单式”供给。倡导全民阅读,升级打造城市书房,建设“书香芝罘”。

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五送六进”文化惠民活动、“艺术芝罘”公益美育行动。持续开展“送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推进“一社区,一文化”,扶持社区群众自建文化,推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繁荣开展,增强社区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年组织群众文化活动800-1000场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便捷性,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等数字文化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社会化,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对象,量身打造文化服务产品。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元供给。

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着力健全完善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等保护传承体系,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力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发展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完善区级名录体系,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级、市级名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挖掘古建筑文化的丰富内涵,精心修缮朝阳、所城历史建筑遗存,强化文物保护,守好历史文脉。


第三节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健全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优做强文化产业载体。持续放大国家级烟台1861文化创意产业园效应,推进园区“腾笼换鸟”,积极引进和培育文创产业龙头企业,推动运营模式转变,加快打造产业链条完整的文创产品设计、展示、交易基地。整合齐鲁古玩城、东方文化市场等特色资源,大力引进国内知名拍卖行,积极培育艺术收藏品市场,激发文化市场新活力。借助毗邻日韩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烟台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引进韩国知名文创企业落地芝罘发展,有效促进中韩文创企业间业务合作、技术交流。

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引导文化“制造”企业推进文化“智造”,加速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以创意手段植入烟台海洋、海防、开埠、仙道、民俗等特色文化元素,提升企业、产品和品牌的文化属性;引导传统出版物、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升级,向电影、网络自制剧、动画电影、剧集动漫、游戏等产业链上游业态及产品转化,实现“内容转换”;引导文化消费模式数字化,重点引进和培育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制造等“科技+文化”类企业,引领文化消费新时尚。

助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文旅产业与城建、工业、餐饮、休闲等深度融合,规范文化产业园、街区建设,发挥文旅产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推进产业融合、相融相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演艺机构合作,合理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立体实景演出领域芝罘文化符号。

注重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突出抓好反映芝罘重大题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文艺作品的规划创作,推出一批展现芝罘文化内涵和发展历程,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原创艺术产品。以讲好芝罘故事为着力点,加强文艺产品创作生产,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推进开埠文化、海洋文化、葡萄酒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第十一章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办好民生事业,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促进社会更加充分就业


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实现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配套衔接,将城镇新增就业、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积极拓展就业增长空间,健全失业动态监测制度,防控失业风险。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国家级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平台作用,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每年新增就业再就业3.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进一步完善奖励、孵化、配套资金等扶持政策,不断增强烟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作用,创建一批符合全区产业发展定位、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型街道社区,进一步浓厚创业带动就业氛围,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来区创业就业,力争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构建就业支持体系,坚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零就业家庭成员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兜牢就业民生底线;统筹做好残疾人、少数民族劳动者、退役运动员、戒毒康复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消除针对特定群体的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健全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扩大公益岗位安置。建立完善区、街、居三级就业专员服务机制,切实摸准辖区重点企业、就业重点群体的岗位需求。认真落实好援企稳岗、小额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稳就业政策的落地落实,进一步提升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强化劳动者技能培训,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确保每年技能和创业培训8000人以上。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强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和收入监测体系,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鼓励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第二节推动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优质教育供给,壮大优化教师队伍,强化基础教育普惠性和公平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大教育资源供给。遵循“超前预测、整体布局”的原则,结合城市更新区域新建居民区空间布局以及生源状况,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工程,新建、改扩建康和中学、玺萌小学等13所学校,更好满足入学需求。促进城郊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统筹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抓好教师梯次补充和交流轮岗,积极推动“名校+新校”、“名校办分校”办学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强化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幅提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办学比例,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到2025年,全区学前教育公办率达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95%以上。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动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规范民办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促进教育优质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导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壮大师资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深入推进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到2025年,全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占比不低于35%,省、市级优秀校长和教师人数力争翻倍。推进优质教育品牌化,树立“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构建特色发展长效机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全面形成“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发展格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放大全国教育信息化综合试点效应,重点做好“智慧教育”“创客教育”“智慧教研”三大领域应用建设,打造芝罘教育信息化新亮点。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完善学校资助保障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构建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资助体系,实现弱势学生群体资助“全覆盖”,确保无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切实把校园变成“师生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成长乐园。


第三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为准则,健全覆盖全民、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强就业、社保部门协同配合,以未参保人员为重点,定期对新就业人员进行数据比对,实行点对点精准扩面,逐人落实参保情况,确保“就业一人、参保一人”,每年净增实际缴费职工不低于1600人。做好低保、特困人员代缴社保工作,努力实现应参尽参、应保尽保。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职工和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完善和规范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大额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到2025年,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深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等保障待遇水平。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探索新业态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障方式。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全面落实好就业安置、技能培训、荣誉激励等方面工作,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规范化建设,确保退役军人各项政策执行畅通。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和精神慰藉等保障水平。深入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儿童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事业全面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设立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各街道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逐步形成多元化、覆盖广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突出抓好“特困”对象、低保家庭、失独家庭、特殊儿童等困难群众救助,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落实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障,不断完善残疾人服务网络,建立以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以街道社区残疾人康复站为基础的残疾人康复训练网络。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圈”和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全覆盖。全面落实“特困”对象保障制度、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及孤儿、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等特殊困难群体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慈善捐赠事业,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和救助等公益性事业。


第四节加快建设健康芝罘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和制度,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力保障人民健康。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引进公共卫生、检验检测、结核病防治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推动重大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档升级。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合作机制,促进医防融合发展。加强公共卫生安全防范,提升健康教育、健康服务、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的转变。聚焦妇幼重点人群,实施区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积极构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社会办医为补充、覆盖全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医疗资源共享,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深入实施公立医院三年提升工程,新建南部新城医院,扩建海港医院,大幅提升区级医院医疗水平,力争到2025年芝罘医院达到综合医院三级乙等标准,区妇幼保健院、肺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专科水平。强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在学科建设、业务发展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深化城市医联体建设,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加快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鼓励公立医院设置中医护理门诊,在住院病人中推广使用临床中医护理技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行动,加强机构建设和管理考核,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力争到2025年,全区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统筹推进健身场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体教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支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推动“体育+”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以海上运动、沙滩运动、冰雪运动等为主的休闲体育产业。力争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以上,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二章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统筹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法治、安全与稳定,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塑造安全发展环境。


第一节化重点领域安全保障


聚焦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排查整治,突出抓好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全面筑牢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安全底线。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完善维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资源、网络、金融、科技、生物等重点领域安全协调机制。加强维护国家安全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建设用好烟台山、东炮台、西炮台等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和主题公园,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坚决捍卫政治安全,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立足服务实战,做好新时代海防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系统思维,平战结合、防控一体,着力构建重点突出、以点带面,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海防基础设施建设格局。

加强经济运行安全。做好中长期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准备,加强精准精细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和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统筹金融风险防控与金融改革创新,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等行为和各类诈骗活动,有序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加强食品药品疫苗安全监管。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实行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督、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扎实推进“食安芝罘”建设,加强食品全链追溯、全程监管,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大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力度,严把进货、销售、使用各个环节,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有效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使用行为。强化疫苗等高风险产品监管,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管控,实施全品种、全链条监管。加强食品药品监督队伍建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第二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动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构建点线面结合、人物技配套、打防控一体的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体系,切实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加大公共安全投入,扎实推进社区警务、消防安全等设施和“天网”工程建设。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管一体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打黑恶、反盗抢、防诈骗、扫毒害、追逃犯”等系列安民行动,确保刑事发案稳中有降。突出抓好治安隐患重点场所、部位的集中整治,强化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确保重点场所、部位治安面貌明显好转。高度重视禁毒防艾工作,切实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认真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和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法治建设,依法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聚焦危化品、建筑施工、森林防火、海上作业、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完善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加强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有效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用好刑事追究、执法处罚、联合惩戒、考核问责、警示约谈、媒体监督、市场准入等手段,倒逼企业履行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推行网格化+专业化+物联网“两化一网”监管,实现安全监管向“数智化”转变。建立公安、检察、审判机关介入安全执法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违法犯罪行为。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等制度,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树立“大应急”理念,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统筹推进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指导企业健全应急救援预案,推动形成覆盖各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对标“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形势任务需要,整合政府、企业、专家力量和资源,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程度,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构建统筹协调、多方联动、密切配合的应急救援队伍,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和突发事件高效处置能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与配置,加大集中避难场所、应急指挥中心等涉及公共安全的硬件设施建设,加强森林防灭火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等应急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天地一体化”的智慧应急指挥系统,提升森林火灾、海洋灾害、危化品事故灾害、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等应急救援保障水平。


第三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治理模式更加优化、治理能力更加现代、治理成效更加明显,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发挥党建政治引领作用,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深化居民区、改制公司、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加强城市党建品牌培育,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保障。全面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行“1+X+N”网格化治理模式,按照“一张网管全域”的思路,优化整合现有网格力量,抓好网格员队伍建设,推动网格化治理取得更大实效。搭建服务基层载体平台,健全完善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工作机制,调动更多资源下沉社区,形成基层治理强大合力。提升智能化治理水平,加强数据信息共享互通,实现智慧型治理社区全覆盖。

高效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强化“群众利益无小事”思想,聚焦住房、养老、出行、生活环境、公共配套等领域,健全完善问题“收集—交办—督办—反馈”闭环管理机制,严格卡实责任,加强督促落实,确保问题高效解决。下大气力攻坚化解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依法解决好群众房产证办理难问题,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满意和认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从源头上缓解信访压力。

提升依法治区能力水平。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坚持法治观念,突出全民守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队伍建设,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加强政务公开,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广泛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学法用法的参与度。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全业务全时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依法依规、改革创新、协同共治的原则,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公开制度,有序开放信息源,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监管目标。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十三章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毫不动摇地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动员和激励全区上下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形成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


第一提高党领导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在我区落地生根。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的专业化能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团结带领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共同奋斗


教育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作风,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迈向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区的新征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民营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支持国防建设,加强党管武装和后备力量建设,继续抓好“双拥”工作,深化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强化科普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三节面提升规划实施成效


强化规划体系衔接。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依据的主导地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协调一致,确保各类规划与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合理。

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作为对各部门、街道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部门、街道要深化细化落实方案,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期限,加强合作、切实推进,提高规划执行力,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完善评估修订机制。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建立规划目标评估制度,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动态监管,严格执行中期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并依据评估结果和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对规划进行相应调整修订,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强有力的监督保障“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规划宣传力度。广泛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使规划实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部门、单位要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保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如期顺利实现。      







[文字版下载] [pdf文件下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